湖北学子三下乡:体验非遗文化,弘扬中华文明
发布人:管理员  发布时间:2021-07-13   浏览次数:107

湖北学子三下乡:体验非遗文化,弘扬中华文明

中国青年网武汉628日电(通讯员 方宇琦)628日,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以传承非遗文化为主题的“戏剧大蓬车”社会实践队,怀揣着“体验非遗文化,弘扬中华文明”的想法踏上了路程。实践队的目的地是武汉江夏区非遗博物馆。在这里,“戏剧大蓬车”的队员们以实践出真知,探索历史悠久的非遗文化,更深刻地感受非遗之美。


造纸初体验

据《天工开物》“杀青”卷记载,将采集而来的原材料高温水煮,“入釜煮糜”后,经臼,即反复捶打至糊状,再荡料入帘、覆帘压纸等前后近十道工序后,使湿落于板上,即成纸张。造一张纸,需数日也。从定制造纸器到研习参透抄纸艺,实践队在馆长的带领下,完整再现《天工开物》古法造纸流程。但传之余亦有创新,受力均匀的千斤顶替代石头压纸,花草装扮纸让年轻人更容接受和喜爱。通过花草以及纸浆对纸再次装饰,一幅瑰丽的花草纸就诞生了。


图为江夏区非遗博物馆老师为实践队队员讲解造纸知识。 中青网通讯员 黄玉婷 摄

图为实践队队员们认真专注学习花草纸制作。 中青网通讯员 黄玉婷 摄


活字印刷进行时

印刷耳熟能详的《悯农》,拿起小刷子,蘸一点墨汁,涂抹在字模表面,然后用一张白纸盖在字模上,最后,用按压版轻轻地在纸上按压了几分钟,墨少,易不清晰,墨多,易糊。馆长提醒队员们:“大家刷墨汁的时候一定要适量,墨太少字会印不清楚,墨太多字会糊成一片,不要着急,多试几次,一定会成功!”吸取教训,用刷子蘸了适量的墨汁,均匀地涂在字模.上,再次开白纸时,一首清晰的《悯农》跃然纸上!看着手中的作品,队员们激动不已,思绪仿佛回到了北宋时期,那时的人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发明了活字刷术,真是了不起的创举啊!

图为实践队队员们认真完成印刷作品。 中青网通讯员 黄玉婷 摄


扇面收官作

有风不动无风动,不动无风动有风。在源远流长的岁月中,小小的扇子除了给我们送轻风,作道具外,还孕育着中华文化艺术的智慧,凝聚了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。扇子之所以受人喜爱,除了扇风纳凉以外,还与它雅致精巧和扇面的书画艺术分不开。而今天实践队队员们就要在扇面上进行自由创作,丰富其内容。

图为实践队队员们设计、制作扇面。 中青网通讯员 黄玉婷 摄


通过这次活动,“戏剧大蓬车”社会实践队队员们不但学习了到很多干货,在无形中磨练了自己,任何事任何一步都有不一样的道理:捞纸的时候感受到的是平稳果断,制作花草纸的时候感受到的是细心耐心,拓字的时候感受到的是有序适当,画扇面的时候感受到的是创意认真。更体会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,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非一个国家政府的事,也并不是某个手艺人的事,它的欣赏价值离不开我们这些享用者,只有我们先认同它们的价值,并且和国家政府及非遗传承人共同努力,才能真正的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做到最好。